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, APTT)是临床凝血功能检测的核心项目之一,主要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及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状态。通过检测APTT,医生可以快速了解患者的凝血因子是否缺乏或存在异常,尤其在术前筛查、出血性疾病诊断、抗凝治疗监测(如肝素治疗)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。APTT检测试剂(盒)通过模拟体内凝血反应的激活过程,结合仪器或手工法测定样本凝固时间,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。
APTT检测试剂(盒)的核心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 1. 术前凝血功能筛查: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风险,确保手术安全性。 2. 出血性疾病诊断:如血友病A/B、血管性血友病(vWD)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辅助诊断。 3. 抗凝治疗监测:监测肝素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,调整用药剂量。 4. 获得性凝血异常评估: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、肝病相关性凝血障碍等。 5. 狼疮抗凝物筛查:用于抗磷脂综合征的初步诊断。
APTT检测试剂(盒)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类: 1. 凝固法(Clotting Method):通过添加激活剂(如白陶土、硅藻土)和磷脂试剂,触发内源性凝血途径,记录血浆凝固时间。此方法自动化程度高,适用于全自动凝血分析仪。 2. 仪器法:利用光学或机械感应原理,通过仪器动态监测血浆浊度变化,精准测定凝固终点。 3. 手工法:传统试管法,通过目测血浆凝固状态确定时间,适用于设备不足的实验室,但精度较低。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,试剂盒均需包含激活剂、磷脂成分和钙离子,以标准化凝血反应条件。
为确保APTT检测结果的可靠性,需严格遵循以下标准: 1. 试剂选择与校准:试剂中激活剂的类型(如硅基或高岭土)需与检测仪器匹配,并定期进行校准验证(参考CLSI指南H21-A5标准)。 2. 样本处理规范:使用3.2%枸橼酸钠抗凝剂(血液与抗凝剂体积比为9:1),避免溶血或脂血干扰,2小时内完成检测或分离血浆冷冻保存。 3. 质控要求:每日检测需同时运行正常和异常质控血浆,结果应在允许范围内(正常参考值通常为25-35秒,具体因试剂和仪器而异)。 4. 结果解读:APT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、肝素过量或存在抗凝物质;APTT缩短可能与高凝状态、血栓性疾病或样本处理不当有关。
使用APTT检测试剂(盒)时需注意: 1. 样本采集不当(如抗凝比例错误、采血时间过长)会导致结果偏差。 2. 试剂开瓶后需按说明书保存(通常为2-8℃冷藏),避免反复冻融。 3. 不同品牌试剂或仪器间可能存在差异,实验室应建立本地化参考区间。 4. APTT仅反映部分凝血途径,需结合PT(凝血酶原时间)、TT(凝血酶时间)等指标综合判断。